文化创建更多+
贺州这座古村落的牌坊“大有来头”,原来有这些故事......
来源:贺州融媒 发表时间:2024-08-14 作者:熊舒婷 刘佳慧 陈奕

这里有水,四周有大大小小的池塘,水体连点成面,状如丝带,其中,八片水塘相连,宛若七颗伴星簇拥着月亮。这里有景,巍然屹立270多年的恩荣石牌坊、沉默诉说往昔繁华的古民居、遍布弹坑痕迹的古城墙,移步换景,入眼皆画,古韵十足。

这里,文化传承不息。“孝悌文化”“耕读文化”“渔耕文化”,每一次举行的文化惠民活动,每一个脱颖而出的“星级文明户”“文明家庭”,每一片未曾荒废的池塘田地……无不是文脉悠长的有力佐证。

12b35ffc-e803-4be1-a9df-0d6eb3f02174.jpg

图为玉坡村古民居

这些历史文化、古朴建筑和美丽山水,共同浓缩在钟山县燕塘镇玉坡村。2012年10月12日,玉坡村被列入我国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

7月,林木葱茏,山峦秀丽,站在高处看被群山环绕的玉坡村,恰似一幅水墨画,充满着灵气。其中一座山似笔架,又像元宝,昭示着世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。

“历史上,这里曾涌现出众多举人、进士。”钟山县燕塘镇玉坡村村委会副主任廖文周告诉记者,玉坡村自古是一个注重教育的村,特别是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,读书习武,蔚然成风。

这股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,在恩荣石牌坊上就可窥见一二。玉坡村恩荣石牌坊是由清朝乾隆皇帝下诏,地方政府出资建造的一座功名坊,牌坊记录着廖世德一家的功名。

7b498854-b2bc-4392-8a4f-b52eca53fc9c.jpg

图为恩荣石牌坊

廖世德一家“数代举子”,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时期,其祖廖肃中举,先在四川灌县任知县,后升云南临安府通判,在云南临安府“别駕”(拜别皇帝)封为奉直大夫(等同于五品官)。康熙年间,廖世德中举,出任河南光山县县令,随后,廖世德的儿子廖当毅也中举,先为检選知县,后任桂林灵川县教谕。“为彰显家族荣耀,纪念祖先廖肃的功绩和训示,廖世德便向皇帝申请建牌坊,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恩荣石牌坊。”廖文周说道。

抬头看,整座牌坊使用青石雕刻嵌合而成,刻有多组传统吉祥图案和文字匾。牌坊正面双龙环绕的“恩荣”二字牌匾映入眼帘,往下分别是廖肃、廖世德以及廖世德子孙的功名匾。其中,牌坊上的浮雕“骑马出行”图,更是呈现了廖世德一家春风得意的盛景。

牌坊背面则雕有“世泽绵长”“光前裕后”“遵乃祖训”“貽厥孙谋”等廖氏祖训,寓意祖先的荣耀、财产等都是奋斗出来的。这种奋斗精神不仅要世代传承,长久流传,还要遵从祖先的教导和训示,为子孙后代造福。牌坊上的浮雕“鱼跃龙门”“书卷日出”“踏云麒麟”等图案,代表了廖世德一家的愿望。

廖文周说:“通过这些文字匾和浮雕图,可以清晰感受到‘孝悌文化’和‘耕读文化’的韵味,以及廖世德一家奋发向上、积极进取的精神。”

文化,浸润人与村,贯通古和今。恩荣石牌坊一直激励着玉坡村民勤学善思,艰苦奋斗,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。近年来,玉坡村结合优秀的历史文化精髓,将提升村民素养,推动文明之风作为助力乡村建设的敲门砖,实施《玉坡村委“文明家庭”“星级文明户”评选方案》,把移风易俗工作融入“星级文明户”“文明家庭”评选活动中,每季度评选出勤劳致富户、清洁卫生户、爱国守法户、团结和睦户、文明新风户、学文重教户、乐于助人户、诚实守信户等先进典型约18户(人),开展先进事迹宣讲20余场,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把崇德向善、积极进取的精神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

“从小爸妈就教育我们要认真学习,脚踏实地做人。在他们的督促下,我们四姐弟都成功考上了大学。”去年被评选为“学文重教户”的玉坡村村民廖文娟笑着说,如今她已经毕业,在玉坡村村委负责党务村务工作,她希望他们的家庭氛围能影响更多的村民。

“读书是为追求更好的生活,渔耕才是我们的生存之本。”廖文周说,玉坡村池塘广阔,水源充沛,稻田肥沃,逐渐发展出独具特色的“渔耕文化”。

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,关于玉坡村名字的由来,流传了几种说法。有人认为,是因为村址附近山坡上有石,光洁如玉,所以取名玉坡;还有人认为“玉坡”村名是“鱼上坡”美化后得名的,因为这更契合玉坡村的生产生活。据传,玉坡廖氏祖先初到玉坡时,水源丰富,每逢大雨过后,池塘中的鱼儿会顺着水,游到溪流旁的坡岭洼地,就像鱼上坡之景,风景独具。

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玉坡村的“渔耕文化”在代代传承中历久弥新。近年来,玉坡村还依照“帮弱扶困+庭院增收”的思路,把发展池塘经济、庭院经济作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突破口,引导群众盘活用好闲置的池塘、庭院,大力发展生态鱼、黄花鳖等养殖产业。

bfb821f9-16cb-4ec2-a936-86726b535d59.jpg

图为廖继冬新投放的鳖苗

廖继冬是玉坡村的脱贫群众,2020年,他凭借玉坡村的自然资源优势,流转20亩地和妻子陈花妹发展黄花鳖产业,今年这一批卖了100多万元。“我前段时间又投放了2万多只鳖苗,要是以后市场价格好,我能赚得更多。”廖继冬的眼中满是希望。

微风拂过池塘,泛起层层波纹,玉坡村的“渔耕文化”在岁月的涤荡下愈发璀璨夺目,指引着每一位村民创造更美好、更富裕的明天。